日前,濱州醫學院煙臺附屬醫院成功應用術中電磁導航肺結節定位技術,分別應用熒光和美蘭染色,為兩例早期肺癌病人實現精準定位微創手術治療,患者免除術前穿刺定位痛苦,康復更順暢。
在無影燈聚焦的手術室內,濱州醫學院煙臺附屬醫院胸外科團隊正借助先進的電磁導航支氣管鏡系統,為一位早期肺癌患者實施術中實時定位。伴隨著屏幕上清晰閃爍的定位信號,主刀醫生精準鎖定深藏肺組織中的微小病灶,隨即成功完成了微創肺楔形切除術。該院在早期肺癌診斷與治療領域成功將電磁導航肺結節定位技術與胸腔鏡手術無縫結合,真正實現了“術中同步定位、即時精準切除”的一體化診療模式。
精準定位:
破解肺小結節手術難題
肺結節,尤其是位置深、體積小的磨玻璃結節,如何精準定位這些“隱匿”的結節以進行微創切除(如楔形切除或解剖性肺段切除),一直是胸外科的技術難點。傳統方法依賴于術前在CT引導下經皮肺穿刺放置定位鉤或注射染料進行標記。這種方法雖然有效,但存在顯著弊端:患者需額外承受一次局麻有創操作,且需要在CT掃描下進行,面臨疼痛、出血、氣胸甚至空氣栓塞等風險;定位后需一段時間后才能進入手術,其間定位材料可能移位脫落,增加患者焦慮和不適。而且如果在手術前計劃變更、病人不再考慮手術,將面臨固定標記定位鉤無法取出的弊端。
術中電磁導航:
創新方案實現“無痛”定位
胸外科聯合麻醉科、手術室此次成功應用的術中電磁導航肺結節定位技術,為患者提供了革命性的解決方案。該技術核心在于以下幾點:
實時精準導航。手術當日,在全身麻醉下,醫生通過支氣管鏡將微型電磁傳感器送達目標支氣管附近。先進的導航系統利用電磁場實時追蹤傳感器位置,結合患者術前CT影像數據,在屏幕上構建出精確的三維肺內“地圖”,實時引導醫生將探頭送達肺結節表面,實現標記物(美蘭或吲哚菁綠)對肺結節的定位標記,精度可達毫米級。
術中同步完成。定位過程在手術室內胸腔鏡手術開始前即刻完成,與后續切除手術無縫銜接。定位成功后,主刀醫生可立即通過胸腔鏡觀察到精準標記(如注入的染料),快速找到并精確切除病灶。
免除術前穿刺之苦?;颊咄耆苊饬诵g前的CT引導下經皮穿刺定位及其帶來的疼痛、潛在并發癥風險和等待手術期間的焦慮不適。整個定位過程在麻醉之后、手術之前進行,實現整個過程無縫鏈接,患者無疼痛及焦慮不適。
技術應用:
為患者帶來切實獲益
“這項技術的核心優勢在于真正實現了‘診斷即治療’的快速通道,”濱州醫學院煙臺附屬醫院胸外科主任唐健表示,“術中電磁導航定位不僅將定位精度提升到新的高度,更重要的是,它有效消除了術前穿刺定位這一環節給患者帶來的身體痛苦、心理負擔和潛在風險?;颊咧恍杞洑v一次麻醉、一臺手術,就能完成精準定位和病灶切除,顯著減輕整體創傷,術后疼痛更輕,下床活動更早,住院時間縮短,整體康復進程更加順暢舒適。這代表了早期肺癌微創外科治療的重要發展方向。”
引領未來:
提升早期肺癌診療水平
此次術中電磁導航肺結節定位技術的成功應用,標志著濱州醫學院煙臺附屬醫院胸外科在肺癌精準診療領域中,在新設備加持下持續進步創新取得了又一重要成果。它不僅為早期肺癌患者提供了更安全、更舒適、更高效的治療選擇,顯著改善了就醫體驗,也充分體現了醫院以患者為中心、不斷追求技術精進的服務理念。該技術的成熟應用,將有力推動區域早期肺癌微創診療水平的提升,為更多肺部小結節患者帶來福音。醫院將繼續探索和完善該技術,并積極推廣應用于其他需要精準定位的胸部微創手術中,持續提升醫療服務質量和技術水平。
單孔胸腔鏡下肺部病灶切除。
利用美蘭或吲哚氰綠熒光標記病灶位置。
電磁導航結合纖維支氣管鏡定位肺部病灶。